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势运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综合百家拳术之长,独树一帜明朝嘉靖年间,中国有一名扬海外的武将,姓戚名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系山东省蓬莱人。戚继光编制新军,并传以集百家拳术之长编制而成的三十二势,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似有神意。陈王庭创造太极拳时,从戚继光所编的《三十二势拳经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纳了二十九势,即懒扎衣、金鸡独立、采马拳、七星拳、雀地龙、悬脚虚、伏虎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裆势、跨虎势、当头炮等。由于陈式太极拳既广纳诸家拳术之长,又有自己独特的神奇之处,所以每战必胜,拳理上包容万家,独树一帜,不断发扬光大。练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是由外形运动来引动内气,通过长期的锻炼体内会产生一种物质叫“内气”,它可以随着意念而调动,由内而外,由下而上;一动,全身由根节到稍节,由稍节到根节,节节贯串而动。意念不动,内气和外形寂然不动,当念头一生,内气既生,所谓“内不动,外不发”。当内劲猝发时,由里到外,由下到上,由上到下催动肢体节节贯串,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滔滔不绝,练拳、推手皆如此。人体技能、人体运动如能练到此种地步的话,就是太极拳。练太极拳就是要演示出这个东西,你能演示出?有是符合此哲理的?符合此辩证哲理的动态越多,你就离太极状态越近。陈式太极拳谚语说得好:“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归乌有”,生动形象地解说了太极拳的辩证法。简单地说,当你运动时动作不要太硬,要有刚有柔,太快不行,容易产生断续和棱角,太慢懈怠了也不行;动作范围太大容易产生偏移;太小,不到位也不行,要适中才行。这叫做:“无过不及,随屈就伸。”